Skip to content

老屋故事

老屋導覽

青田七六留有各種故事的回憶

青田七六-老屋導覽-大牡蠣化石
後院的日據時代產物

當年太平洋戰爭時期的防空洞所使用的防火磚

青田七六-座敷外的玻璃還留有馬廷英教授兒子的塗鴉
多彩多姿的岩石牆

台灣的縮影,輕輕地接觸觀察,會發現石頭不再只是石頭

八千年的大牡蠣化石

是台北盆地曾為一與海連通鹹水湖的佐證

青田七六-當年太平洋戰爭時期的防空洞所使用的防火磚
留有兒時回憶的玻璃

座敷內的玻璃還留有馬廷英教授兒子的塗鴉

青田七六-老屋導覽-岩石牆
青田七六-老屋導覽-大牡蠣化石
八千年的大牡蠣化石

是台北盆地曾為一與海連通鹹水湖的佐證

青田七六-當年太平洋戰爭時期的防空洞所使用的防火磚
後院的日據時代產物​

當年太平洋戰爭時期的防空洞所使用的防火磚

青田七六-座敷外的玻璃還留有馬廷英教授兒子的塗鴉
留有兒時回憶的玻璃

座敷內的玻璃還留有馬廷英教授兒子的塗鴉

青田七六-老屋導覽-岩石牆
多彩多姿的岩石牆

台灣的縮影,輕輕地接觸觀察,會發現石頭不再只是石頭

居住過的名人

足立仁 (1897-1978)

足立仁(Adachi, Masashi)出身日本北海道,1897(明治30)年11月13日出生於札幌市,為足立元太郎的長子。1921(大正10)年畢業於北海道帝國大 學農藝化學科,隨即於同年4月留校擔任助手,翌年(1922)3月升任助教授。1926(大正15)年結婚, 同年5月3日足立仁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教授,隨即在5日以臺灣總督府駐外研究員的身份到德、美、英留學2年,其中有1年半的時間,他以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土壤微生物研究所為中心,並遊學英國、美國。1928年足立仁被任命為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兼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 翌年升為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主持理農學部應用微生物學講座。

青田七六建造設計者

洋和混合日本房舍,日本從大正年間到昭和年間建築型態的改變,大正年(1912年開始)在台灣的建設,主要是歐洲大型的公共建築規格形式,輔以當地的特色。

甘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當時製糖公司大量使用硫胺施肥,使甘蔗含糖量逐漸減少,以致製糖公司紛紛倒閉,足立仁教授在土壤微生物學上紮實的經驗,得到製糖公司幹部的信任而傾全力相助。

 
主持農學部微生物研究

研究主題在於辨別土壤中病原菌以外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為有益或有害,進一步研究有益微生物在農業上的應用,即為日治當時仍屬罕見的堆肥。

研究資料在戰火中佚失

1942(昭和17)年足立仁兼任臺灣總督府技師,1944(昭和19)年12月銜命前往東京農林省出差,卻因為日本戰敗,而沒有能夠回到臺灣。

青田七六-前屋主-足立仁
青田七六-前屋主-馬廷英

馬廷英 (1899-1979)

1945年8月,二次大戰結束,那年10月,馬廷英教授與東北帝國大學校友陳建功、蘇步青兩位理學博士,同樣留日的蔡邦華、陸志鴻與國民政府特派員羅宗洛共六位教授到台灣,與當時台籍京都帝大醫學博士杜聰明、民報社長林茂生(二二八受難者)一同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將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接收當時,馬廷英教授排除眾議要留用日本學者繼續 在台大任教,留用學者植物病理學家松本巍教授與足立仁教授是好友,不但照顧足立仁教授公子足立元彥,也引介馬廷英教授入住足立住宅,馬廷英教授非常珍惜愛護這個地方,沒有受到改建與破壞。

 
國際知名的地質學家

曾擔任地理研究所海洋組組長。發表地殼剛體滑動說,致力於地質學之新體系研究,說明地球上各重要地質現象,引起中外學術界注意。

台大第一任地質系主任

馬廷英至中國聘請師資,邀齊世英女兒齊邦媛到外文系擔任助教,二二八事件後暫住青田街七巷六號,另有工學院助教夫婦同住。

常數日不眠不休研究

很多人好奇馬廷英教授為何每天早上六點就到研究室工作,他常說「別人早上十點才來,我工作一天相當於別人工作兩天。」

年幼天資聰明個性豁達

畢業於家鄉金州中學後,隱瞞家人考取日本東京高等師範,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再考入仙臺東北帝國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系。

參加導覽

走近青田街七巷六號

舉辦免費導覽活動、系列講座,提供餐飲服務

為紀念馬教授並且推廣科學教育,青田七六亦有長期地質標本展示與展覽

 

認識老屋故事完後,歡迎與三朋好友來青田七六聊聊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其他資訊

文化服務電話:☎️(02)8978-7499 (星期一至星期五9:30-17:30)

為維護老房子地板。因採定點式介紹,如人數眾多恐超乎老屋負荷,請給這棟會呼吸的老房子一點空間,預約後再來參加導覽,亦避免因當天名額已滿而白跑一趟喔!

非導覽時間,仍可入內參觀,如遇假日或是人潮較多時,為保護老屋只方便於外圍參觀,或是您可以選擇平日下午人較少時來訪。

為免影響您的參觀品質,建議參加免費導覽較容易親近老屋,我們的導覽都在非餐飲營業時間進行,如想要拍空景照,也是最佳時機,才不會照片裡充滿人頭喔!

慢步華新街-在台北尋找緬甸風味

沿途景點
南勢角捷運站 、中和社區大學(室內導讀+特納卡體驗+涼拌茶葉體驗)、華新街市場、緬甸街

 

所謂的「緬甸街」,位於中和華新街,包含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與巷弄。

1960年代緬甸發生嚴重排華事件,許多緬甸華僑因此移民至台灣,至1980年代逐漸形成聚落,擁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及語言。在彷彿置身緬甸的街上,您知道中緬雙語招牌上的貓頭鷹代表什麼意思嗎?您知道魚湯麵是什麼做的嗎?

在大台北地區生活的您,是否曾經駐足此地,好好地坐下來感受周遭氛圍呢?跟著我們來趟異國風情之旅吧!

(照片與插畫取自 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 官網)

街區慢步-慢步華新街-在台北找尋緬甸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