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足立仁的南方家屋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外觀

房屋下方舖有混凝土地坪,還有磚砌的基礎,基礎上再架設床組(地板)。基礎有開風孔,用以維持床組乾燥,杜絕白蟻喜歡的潮濕環境;除此之外,風孔也設有防鼠用的金屬柵欄。

臺北冬季陰雨綿綿,夏季則常見午後雷陣雨,因此屋簷設有落水管以利雨天排水,四周還有混凝土排水明渠防止積水。

在北側書齋、小孩房及日式起區空間(座敷)的窗戶外面,另外加上了熱帶地區常見的百葉窗,遮陽及通風的效果兼具。

應接室(客廳)

1935年大阪朝日新聞的記者到訪足立宅。記者在報導中描述他從外面進到應接室時,足立夫人發現他流汗了便馬上打開窗戶,涼爽的秋風頓時流入室內,透過窗戶可以看見外面藍藍的天空,還有幾朵白雲飄過。這段描述生動地描繪出應接室裡看到的風景,讓人彷若看到一個恬靜涼爽的空間。應接室是整棟屋子裡最重要的起居及待客空間,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洋式空間。

應接室裡裝置了西洋式凸窗,這種從外牆凸出成三面的窗戶,原是北歐高緯度地區建築,為了爭取較多冬日陽光所設計。足立宅內的凸窗搭配了菱形的窗櫺,整體看來頗為雅致;由於臺灣夏季炎熱多蚊蟲,所以對外窗還都加裝了紗窗。
足立仁在應接室留影。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食堂

家族聚會的場域,也是全員使用最頻繁的空間,食堂內有放置收音機,不單是用餐空間也是休閒空間。足立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家庭,不過食堂內卻有一個小神龕,據足立元彥的說法,是戰時市役所要求家家戶戶都必須設神龕,以祈求日本戰爭勝利。

書齋

足立仁平時工作及研究的空間,同時也是孩子課業有問題時,請教父親的地方。

長女洋子回憶到,她常看到父親在書齋裡喝著一小杯一小杯的黃色飲料,後來才知道父親正喝著甘蔗汁在比較甜度,書齋就是一個小型的研究室。
足立仁與長子元彥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子供部屋

長子元彥與長女洋子回憶說,這個西式的小空間,除了使用木地板之外,初始父親為他們設計的床鋪非常特別,用金屬鍊吊掛的床板白天可以往上掀靠牆立起來,增加室內活動空間,到晚上睡覺時再放下來,聽起來似乎類似日本人白天將被褥收起,晚上在榻榻米上鋪床的生活習慣。而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因擔心金屬鍊吊掛的床鋪承重力不足,後來便將小孩房改為上下舖形式。由於臺灣蚊蟲多,因此夜晚睡覺一定要掛上蚊帳,從現在仍可見吊掛蚊帳的L型滑軌,可以推斷出當時改為上下舖後的床鋪位置。

便所

2015年足立仁長子元彥曾來訪故所。將近90歲的老先生對這棟老屋的記憶猶新,從主屋的洗手間出來時,很興奮地說洗手間幾乎沒有變,除更換了現代的抽水馬桶之外,門、窗、隔間包含洗手檯都與以前一模一樣。他很驕傲地提到父親建造這棟屋子時對於廁所的搭建也很用心,不同於其他人家裡的廁所下面直接是一個抗,臭氣四處散逸,家裡使用的蹲式便器設計可以阻隔臭味,所以不太會有味道。

另外足立仁還有一個體貼的特別設計,為了防止孩童掉進廁所發生危險,所以廁所分為成人用與兒童用,配備不同的排水口尺寸及便器。
紅框為青田七六所在位置,後院的黑色長方形即是主屋南側的游泳池。
相片:1957台北舊航照影像,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陽光室與游泳池

後院本有座讓孩子運動鍛鍊身體的游泳池,據足立長女洋子的記憶,泳池是以磚疊起來的,高度大約是到一般成人的腰部左右。從整修前的陽光室相片來看,原本上方有天窗的石綿瓦屋頂已不見,不過五根洗石子RC方角柱以及地坪都是日治時期原樣,目前亦都保留在青田七六內不變。根據足立元彥所說,這是原始即有的空間,游泳後可以在這裡擦乾身體,再進入主屋。陽光室除了是休閒空間外,也可以說是泳池與主屋之間的一個過渡空間,而泳池推估也兼具消防功能。

座敷與次間

最具日式傳統代表意義的空間,8疊榻榻米的座敷以及6疊榻榻米的附屬空間次間,是最內側、離大門玄關最遠的私人起居室。

座敷作為主人的寢室或接待重要客人的處所,通常採光與通風最好,多設置在南側,而座敷裡一定設有「床之間」。不過足立宅座敷裡的床之間選用省略了床柱、床板、床框等傳統構件的「釣床」,同時也沒有床脇,取而代之的是兩組付書院(日式凸窗)。

廣緣與多福窗

日本人喜愛庭園風景,因而發展出緣側空間,即在屋子邊緣的走廊。緣側通常是一條較窄的外廊,一邊連接房間,另一邊則臨庭院,除了採光良好之外,也正好讓室內空氣流通以應對臺灣炎熱的天氣。足立宅加寬到180公分的緣側則稱為廣緣。

女中房

女傭早上起床後,可以不通過走廊便直接進入廚房工作,同時廚房內還有另一道門連通屋外。對女傭來說,每天一早起床進行工作時,不用擔心吵醒睡在房屋東側的主人,進出非常方便。
1930年代初,足立家族出遊照,右一為同行協助照顧孩子的女傭。
相片來源:足立元彥提供,片倉佳史翻攝

慢步華新街-在台北尋找緬甸風味

沿途景點
南勢角捷運站 、中和社區大學(室內導讀+特納卡體驗+涼拌茶葉體驗)、華新街市場、緬甸街

 

所謂的「緬甸街」,位於中和華新街,包含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與巷弄。

1960年代緬甸發生嚴重排華事件,許多緬甸華僑因此移民至台灣,至1980年代逐漸形成聚落,擁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及語言。在彷彿置身緬甸的街上,您知道中緬雙語招牌上的貓頭鷹代表什麼意思嗎?您知道魚湯麵是什麼做的嗎?

在大台北地區生活的您,是否曾經駐足此地,好好地坐下來感受周遭氛圍呢?跟著我們來趟異國風情之旅吧!

(照片與插畫取自 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