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足立仁教授生平与研究

青田街七巷六号这栋老屋的建造设计者

足立仁教授,是青田街七巷六号这栋老屋的建造设计者,在网路上搜寻足立仁教授的一些研究,由于大部分是日文加上农化的术语并不是很了解,节录了一部分,并把原图档贴出,加上台大委托建筑师事务所做的研究报告,把足立仁教授的生平节录如下。
足立仁(Adachi, Masashi)出身日本北海道,1897(明治30)年11月13日出生于札幌市,为足立元太郎的长子。 1921(大正10)年毕业于北海道帝国大学农艺化学科,随即于同年4月留校担任助手,翌年(1922)3月升任助教授。 1926(大正15)年结婚,同年5月3日足立仁被任命为台湾总督府高等农林学校教授,随即在5日以台湾总督府驻外研究员的身份到德、美、英留学2年,其中有1年半的时间,他以德国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 of Leipzig)土壤微生物研究所为中心,并游学英国、美国。

1928(昭和3)年7月27日,足立仁被任命为台北帝国大学助教授兼附属农林专门部教授, 翌年3月23日,升为台北帝国大学教授, 主持理农学部应用微生物学讲座,致力于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研究主题在于辨别土壤中病原菌以外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为有益或有害,进一步研究有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应用层次上,即为日治当时仍属罕见的堆肥。
据足立仁长子元彦指出,足立仁教授与制糖公司合作,致力于甘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而有具体的成效。当时制糖公司大量使用硫胺施肥,使甘蔗含糖量逐渐减少,以致制糖公司纷纷倒闭,发现问题的公司开始研究堆肥,足立仁教授以其在土壤微生物学上扎实的实作经验,得到制糖公司干部的信任而倾全力相助,其中盐水港制糖与台湾制糖两家公司,分别提供3,000公顷的土地,作为堆肥与轮作的实验研究,最后获得了丰硕的成就。 (依据足立元彦回忆信件)

但其研究成果却因太平洋战争而中断,珍贵的研究资料也在战火中佚失。 1942(昭和17)年足立仁兼任台湾总督府技师,1944(昭和19)年12月衔命前往东京农林省出差,却因为日本战败,而没有能够回到台湾。 1946(昭和21)年5月31日,足立仁辞去台湾总督府技师职务,在大阪定居。之后仍致力于教育工作,1953(昭和28)年获聘为浪速大学农业短期大学教授, 1957(昭和32)年任大阪府立大学农学部教授(参见《台湾关系人名簿》),1963(昭和38 )年转任玉川大学农学部教授,至1972(昭和47)年退休,终身致力于农业相关之教学研究工作,逝世于1978(昭和53)年1月25日,享年81岁。

依据足立元彦的回忆,他父亲做研究十分认真,曾经发生车祸,没有足够的休养后就马上跑回研究室工作。回到日本后,常做的休闲活动是到浅草去看歌剧、电影。据马国光老师回忆家中曾经有一套夏目漱石全集,不知道是否为足立仁教授所遗留?从这栋房子的建筑设计,院子里面种植的植栽,可以了解足立仁教授的博学、品味与重视家庭的程度。

西元1897
明治30
11月13日足立仁诞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为足立元太郎的长子。
西元1897
西元1921
大正10
足立仁毕业于北海道帝国大学农艺化学科,4月留校担任助手。
西元1921
西元1922
大正11
3月升任助教。
西元1922
西元1926
大正15
足立仁教授与铃木贯太郎(曾任日本首相)次女满子结婚,5月3日被任命为台湾总督府高等农林学校教授,并到德、美、英留学。
西元1926
西元1927
昭和2
9月15日大学住宅信用组合申请认可,大学教授为组员,组合长为币原坦,当时台北帝国大学尚未开校。
西元1927
西元1928
昭和3
台北帝大开校,可是长官、教授来台却没有地方居住。 7月27日足立仁被任命为台北帝大助教。
西元1928
西元1929
昭和4
3月23日足立仁被任命为台北帝大教授,主持农学部应用微生物学讲座。
西元1929
西元1931
昭和6
足立宅(今青田街七巷六号)兴建落成,当时是龙安坡462-32番地,单栋木造平房瓦住宅,建坪约42坪。
西元1931
西元1936
昭和11
日本东京爆发陆军青年官兵占领政府机构,刺杀大臣二二六事件,足立仁岳父铃木贯太郎受重伤,足立全家2月28日前往东京探望。
西元1936
西元1942
昭和17
足立仁兼任台湾总督府技师。
西元1942
西元1944
昭和19
12月,足立仁至东京农林省出差,1945年战后就没有回到台湾。
西元1944
西元1945
昭和20
11 月,足立仁长子足立元彦返回日本。
西元1945
西元1946
昭和21
5月31日辞去台湾总督府官职,到大阪定居。
西元1946
西元1953
昭和28
浪速大学农业短期大学教授。
西元1953
西元1957
昭和32
大阪府立大学农学部教授
西元1957
西元1963
昭和38
转任玉川大学农学部教授(注:会转任那么多所大学,应是许多大学改制废除农学部所致)
西元1963
西元1965
昭和40
论文『热带与亚热带栽培作物的土地改良的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化学的研究』获北海道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西元1965
西元1965
昭和47
退休
西元1965
西元1978
昭和53
1月25日,足立仁过世,享年81岁
西元1978

足立仁教授的参考资料:
1. 日日新报
2. 台湾人物志
3. 足立元彦所写『我的父亲足立仁简歴』,台大校园文化资产课程的访谈资料
4. 游云霞所著『青田行走』
5. 陈瑜研究报告(台北帝国大学理農学部農芸化学科に関する研究)
http://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bitstream/2115/45219/1/ARHUA6_007.pdf
6.张志成建筑师事务所马廷英故居报告书

日本時代的昭和町

臺北帝國大學籌備成立之時,由日本本土延聘教授、助教授等教師來臺。然而卻面臨住宅短缺的窘境。1927(昭和2)年9月15日,「大學住宅信用組合」向總督府提出成立的申請,於12月9日獲得許可。 這是一個住宅合作社,以大學教授為組員,組合長為後來擔任校長的幣原坦,其資本金7萬圓,其中3萬5千圓為組員存入之股金,另預計申請低利貸款15萬圓,此時臺北帝大尚未開校。1928(昭和3)年3月10日,臺北帝國大學開校在即,總長以下多數教授的住宅問題卻仍沒有解決,面臨「住宅荒」,總長幣原坦必須暫時住在鐵道旅館內,在住宅組合甫獲准設立尚未有效運作之際,教授們只能在臺北市內暫時租賃住宅充當官舍。

臺北帝大一方面開始在今溫州街一帶興建職務宿舍,當時被稱為「大學官舍」,至此,龍安坡一帶的地景地貌開始產生劇烈變化。1929(昭和4)年,臺北高商教授佐藤佐發起組成「高商住宅信用利用組合」,開始在今日青田街東西兩側購地並分割基地,以寬5間(約9m)的道路,即今日青田街為界,以東為「大學住宅組合用地」,道路以西則為「高商建築組合用地」。

建築住宅所需之各筆土地,全部由462番地分割而來,共計細分為37筆。在地籍特性上,道路巷弄方面如462-2番地及462-1(高商建築組合所有)番地組成今日和平東路183巷,5間道路由462-5(高商建築組合所有)及462-4(大學住宅組合所有)兩筆土地所組成,462-16為今日青田街11巷、426-25為青田街9巷、426-34則為青田街7巷。大學住宅組合用地範圍內,依南北軸向細分土地,除了分割5筆道路巷弄外,共切割成30筆宅地。其中面臨計畫寬度為11間(約30m)的古亭三張犁道(今和平東路)的街廓,分割成10筆;位於基地中央的兩個街廓,則各切割為8筆土地,每筆佔地約206.5坪,足立仁教授的宅地,則為462-32番地。

參與起建的臺北帝大教授,以「保證責任大學住宅信用利用組合」的名義,向東京勸業銀行貸款,並聘建築家著手設計興建住宅。從1930(昭和5)年起,此地大興土木,分屬30位大學教授所有的獨棟住宅陸續完工,使此地的風貌由昔時的農田景象,轉變為高級的住宅區,與南側的大學官舍連成一氣。足立仁出任臺北帝大教授後,曾參與大學住宅組合以自力建屋。大學住宅組合,在臺灣現存的日式木造住宅(宿舍)中,是屬於集體開發興建的住宅群,且因成員全為大學教授所組成,屬於特殊階級,戶戶建築皆依照自家需求來設計,故其空間配置與外觀形式各有差異,在建築類型上,應視為集體興建的私宅,與由學校集體興建的職務宿舍不盡相同。足立仁參與大學住宅組合的時間、向日本勧業銀行貸款的金額、攤還年限、利息等等經費帳務資料,以及由何人設計、何人承攬營建等等建造資料,均因缺少第一手檔案而尚無法釐清,仍待進一步追查。

 

此頁背景是1945年的昭和町美軍空照圖

 

日本时代的昭和町

台北帝国大学筹备成立之时,由日本本土延聘教授、助教授等教师来台。然而却面临住宅短缺的窘境。 1927(昭和2)年9月15日,「大学住宅信用组合」向总督府提出成立的申请,于12月9日获得许可。这是一个住宅合作社,以大学教授为组员,组合长为后来担任校长的币原坦,其资本金7万圆,其中3万5千圆为组员存入之股金,另预计申请低利贷款15万圆,此时台北帝大尚未开校。 1928(昭和3)年3月10日,台北帝国大学开校在即,总长以下多数教授的住宅问题却仍没有解决,面临「住宅荒」,总长币原坦必须暂时住在铁道旅馆内,在住宅组合甫获准设立尚未有效运作之际,教授们只能在台北市内暂时租赁住宅充当官舍。

台北帝大一方面开始在今温州街一带兴建职务宿舍,当时被称为「大学官舍」,至此,龙安坡一带的地景地貌开始产生剧烈变化。 1929(昭和4)年,台北高商教授佐藤佐发起组成「高商住宅信用利用组合」,开始在今日青田街东西两侧购地并分割基地,以宽5间(约9m)的道路,即今日青田街为界,以东为「大学住宅组合用地」,道路以西则为「高商建筑组合用地」。

建筑住宅所需之各笔土地,全部由462番地分割而来,共计细分为37笔。在地籍特性上,道路巷弄方面如462-2番地及462-1(高商建筑组合所有)番地组成今日和平东路183巷,5间道路由462-5(高商建筑组合所有)及462- 4(大学住宅组合所有)两笔土地所组成,462-16为今日青田街11巷、426-25为青田街9巷、426-34则为青田街7巷。大学住宅组合用地范围内,依南北轴向细分土地,除了分割5笔道路巷弄外,共切割成30笔宅地。其中面临计画宽度为11间(约30m)的古亭三张犁道(今和平东路)的街廓,分割成10笔;位于基地中央的两个街廓,则各切割为8笔土地,每笔占地约206.5坪,足立仁教授的宅地,则为462-32番地。

参与起建的台北帝大教授,以「保证责任大学住宅信用利用组合」的名义,向东京劝业银行贷款,并聘建筑家著手设计兴建住宅。从1930(昭和5)年起,此地大兴土木,分属30位大学教授所有的独栋住宅陆续完工,使此地的风貌由昔时的农田景象,转变为高级的住宅区,与南侧的大学官舍连成一气。足立仁出任台北帝大教授后,曾参与大学住宅组合以自力建屋。大学住宅组合,在台湾现存的日式木造住宅(宿舍)中,是属于集体开发兴建的住宅群,且因成员全为大学教授所组成,属于特殊阶级,户户建筑皆依照自家需求来设计,故其空间配置与外观形式各有差异,在建筑类型上,应视为集体兴建的私宅,与由学校集体兴建的职务宿舍不尽相同。足立仁参与大学住宅组合的时间、向日本勧业银行贷款的金额、摊还年限、利息等等经费帐务资料,以及由何人设计、何人承揽营建等等建造资料,均因缺少第一手档案而尚无法厘清,仍待进一步追查。

此页背景是1945年的昭和町美军空照图

慢步華新街-在台北尋找緬甸風味

沿途景點
南勢角捷運站 、中和社區大學(室內導讀+特納卡體驗+涼拌茶葉體驗)、華新街市場、緬甸街

 

所謂的「緬甸街」,位於中和華新街,包含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與巷弄。

1960年代緬甸發生嚴重排華事件,許多緬甸華僑因此移民至台灣,至1980年代逐漸形成聚落,擁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及語言。在彷彿置身緬甸的街上,您知道中緬雙語招牌上的貓頭鷹代表什麼意思嗎?您知道魚湯麵是什麼做的嗎?

在大台北地區生活的您,是否曾經駐足此地,好好地坐下來感受周遭氛圍呢?跟著我們來趟異國風情之旅吧!

(照片與插畫取自 鳴個喇叭文化工作室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