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1-2:臺北盆地埋藏地底2000年前的樟木香

台灣是600萬年前造山運動才隆起形成的,而18000年前最後一次的冰河時期,海平面是低於現在130公尺,到了10000年前,海水才注入台北盆地,形成了一個「台北鹹水湖」。

青田七六-臺北盆地埋藏地底2000年前的樟木香

 

一直到6000年前,海水才慢慢退去變成淡水湖,注入台北盆地的河川攜帶大量的泥、沙與礫石淤積,使得「台北湖」自週邊開始逐漸退縮、陸化,成為河道、沼澤與森林交錯密佈的「台北森林」。 近6000年來,代代繁衍的茂密森林,只有少數「有幸」被泥沙就地埋沒,成為零星散佈的『化石林』,沉睡在我們的腳下的地底。

當地下工程開挖時, 極少數樹木「恰巧」有機會重見天日,就如眼前的這一棵巨木(長約9公尺,最大直徑約2公尺)。台灣電力公司萬隆地下管路​施工時,於地下約21公尺深處(台北盆地松山層)挖得​,樹上有一個鑽井的痕跡,依據炭十四定年得知約1820年前,如今還發出淡淡地樟木香,可見在地底不見天日,也密不透風的保存得那麼好。

我們可以親手撫觸這顆樹木,見證台北盆地從鹹水湖、淡水湖、森林低地到處都是小溪流,到現在轉變成一座國際級的大城市,時間的過往,人類只佔一點點的分量,值得我們見證台北盆地--滄海(湖)、森林、桑田、高樓等快速的環境變遷史。

樹底下由左至右墊著片岩、粗砂岩、板岩,都是來自台灣的岩石標本,中央山脈往西與往東兩個方向的河流,因為地層與河水下切的角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沉積方式。我們把樹木墊高,只要保持相當的乾燥,這顆樟木就可以保持比較好的狀態,而不會有蟲寄居在此而腐爛,而昆蟲其實也不喜歡樟木的味道,因此樟腦油經常做為家庭防蟲的日常用品。這顆巨木也見證了台北盆地在300年前曾經是樟腦製造生產地。

在房子的前面的平台,我們修復的時候用頁岩,也是原住民朋友在山上河邊可以就地取材的建築材料。在庭院入口處,有兩顆玄武岩,可以觀察它的氣泡大小,而知道當時形成的方式與方向角度等等。這幾顆玄武岩,都是來自三峽,而不是我們熟知澎湖的玄武岩。

大家或許奇怪為什麼這個地方要放這些自然科學研究的的岩石、植物的標本,因為這棟房子在二次戰後居住的是馬廷英教授,他是國際上非常知名的地質學者,專精在海洋古生物的研究,他經常在這裡啃南瓜子,地上滿滿地都是白色的瓜子殼,教授的朋友戲稱我們現在走的這個庭園路,叫『馬』路。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