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廷英教授為名的新礦物-雪峰石出現

青田七六-馬廷英教授 (1)
(馬廷英教授於地質系館前留影)

20160604
耕耘與傳承,發現雪峰石的老師與老師在老師故居聚餐  (文/水瓶子)

今日亮軒(馬國光)老師,邀請了王執明教授,還有朱傚祖、俞震甫兩位博士,二位都是地質系畢業,也都是王執明教授的學生。我當年因為上課經常遲到,總是只剩下第一排中間的位置,就坐在王執明教授的正前方,每次上課都會問到我問題,我總是回答不知道,那門課程叫做礦物學。

我很好奇這個研究團隊如何組成的,朱傚祖博士說,登山的時候,黃士龍教授與沈博彥教授想做一些甚麼創新的事物,於是有了找尋新礦物的計畫;在不同機構組成的團隊,幾年前收到了一個1.5 x 1.5 x 0.3公分的標本,是從維也納自然博物館收藏的隕石切割出來,這顆隕石的重量大概是十六公斤,是1979年在阿根廷的一個農田所發現的。

從這個隕石內,台灣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三種不同的新礦石,其中二種礦物(滄波石及馬廷英-雪峰石)目前在地球表面尚未發現;這是一個難得的案例,也說明了宇宙的形成,不只是生物有演化,太陽系乃至於星球的岩石與礦物,也有演化的過程。

這幾位前輩的身體都好好,這可能是地質系出野外的傳統,鍛鍊出喜愛大自然的運動方式,看來就我這個最年輕的學生身體最不好,學者執著於特別的研究,低調的以老師們的名字命名,默默地耕耘,得到國際認證,這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馬廷英教授,1950年之後,專心研究台灣海峽的石油、板塊運動、台灣島的成因等,1970年代得到美國地質學家的認可成為國際知名的學者,這段時間年紀是五十歲之後,居住在青田七六這故居,今日在此聚餐,亮軒老師帶來了烏魚子、紅酒,酒標還是亮軒老師的畫作。

王執明教授當年被馬廷英教授逼吃生魚片,亮軒老師因為附近的學者每年會送清酒來,而有吃生魚片大餐配清酒的機會,然後是俞震甫博士也說了被王執明教授逼迫吃生魚片的過往,沒想到留日的馬廷英教授,留下了生魚片文化,意外的在青田七六被我們發揚光大了。

最近在做國中的校外教學導覽的時,發現對於地震、板塊運動、台灣島的成因,小朋友都應對如流,這要感謝王執明教授當年在教育部提倡地科要編入課本的成果,只是很可惜的,小學課本目前還沒有地球科學教育。


青田七六-雪峰石研究團隊與老師合照
照片:前排右:王執明、左:馬國光(馬廷英長子)、後排左:俞震甫、中:朱傚祖、右:水瓶子(簡肇成)

以下圖文轉錄自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網站

新礦物「馬廷英-雪峰石」的發現

東華大學黃士龍教授、中山大學沈博彥教授、中央地質調查所朱傚祖博士以及中央研究院俞震甫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於今年4月15日接獲國際礦物學會(International 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IMA)新礦物命名與分類委員會(Commission on New Minerals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CNMNC) 的通知,他們於2015年底所申請的新礦物命名“馬廷英-雪峰石”(Matyhite) (IMA 2015-121),已獲委員會的審查通過,成為一正式的礦物名字。這是繼滄波石(紀念顏滄波教授)後,第二個為紀念台灣知名地質學家馬廷英教授(字雪峰; Ma, Ting Ying H.)所命名的新礦物,意義非凡。

台灣研究團隊於2013-2015年期間經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與電子微探分析的詳細工作,於阿根廷發現的D’Orbigny鈦輝無球粒隕石中鑑定出三種新礦物,並分別通過國際礦物學會的新礦物命名審查:包括Kuratite(IMA 2013-109)、滄波石(IMA 2014-110)與雪峰石(IMA 2015-121);由同ㄧ團隊在單一隕石中發現三種新礦物,這在國際礦物學或隕石學研究領域應是罕見的案例。

雪峰石屬於尋常發生於隕石中的磷鈣礦 (merrillite, Ca18Na2Mg2(PO4)14) 類礦物,分子式為Ca18(Ca1□1)Fe2(PO4)14。雪峰石是磷鈣礦其中的鎂離子為鐵離子取代,鈉離子為鈣離子共伴晶格空位取代所造成的新礦物,其獨特的成分異於諸多發生於火星與月球隕石中的其他磷鈣礦類礦物,因此符合新礦物命名的標準。雪峰石的化學成分為(Ca17.82Sr0.09REE0.09)Σ18.0(Ca0.90Na0.11K0.01□0.98)Σ2.0(Fe1.90Ti0.02Al0.04Mn0.01Mg0.01Ni0.01Zn0.01W0.02)Σ2.02(P13.55Si0.51)Σ14.06O56,可簡化為Ca18(Ca1□1) Fe2(PO4)14,且具有菱方晶系結晶構造(R3c; a = 10.456(7), c = 37.41(3) Å)。

根據岩相分析,雪峰石、滄波石與kuratite,這三種新礦物應該是D’Orbigny隕石形成末期的產物。而在D’Orbigny隕石中存在雪峰石與滄波石兩種起源與產狀絕然相異的磷酸鈣化合物,更直指鈦輝無球粒隕石的形成除了尋常認知的單一岩漿分化凝固機制外,更包含氣體、液體、或外來岩漿的侵入;這些複雜的機制尚待進一步的釐清。此外,雪峰石、滄波石與 kuratite這三種新礦物共存於一個隕石標本,不僅透露了宇宙鐵鈦鈣磷酸鹽與矽酸鹽物質的分佈、結晶化學,以及太陽系演化初期的相變化情況,也如同碳、鐵、石質隕石,影響了地球甚至宇宙的生命形式。

馬廷英教授為遼寧省金縣人,字雪峰,英文名字 Ma, Ting Ying H.中的H.就是雪峰。1899年出生,為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及海洋地質學家,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與第一任系主任。馬教授一生治學嚴謹,他的研究確立了珊瑚生長速率與海水溫度的關係,強力支持”大陸飄移”假說,也成為今日”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基礎。馬教授於1979年辭世後,1980年2月,總統蔣經國特頒褒揚令表彰馬廷英教授。中華民國地質學會則於1987年7月16日通過設立 「馬廷英青年論文獎」,以紀念這位地質學大師,並表彰馬教授一生奉獻於地質學研究的成就。

2016-05-23_00001-台大地質系網站相片下載

(按:鈦輝無粒隕石是一小群具特別化學成分及礦物組成的無球粒隕石(achondrite),目前的研究認為這類隕石可能源於一約100公里直徑且具金屬核的小行星,這個小行星形成於太陽系初期,年紀較碳質球粒隕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中最早形成的富鈣鋁包裹體年輕約2百萬年。鈦輝無粒隕石的成因目前尚有爭議,可能的成因有:(1)碳質球粒隕石部分熔融;(2)碳質球粒隕石加碳酸鹽類礦物在高壓下熔融;(3)撞擊熔融;以及(4)星雲凝聚沉澱。)

連結足立家與馬家緣分的老屋

走到青田七六的緣側,會看到掛著一張海報,內容是去年足立仁教授長子足立元彥先生帶著他的家族來訪兒時住居所事情,如果你有到老房子裡面來,歡迎停下腳步看一看。

足立家族來訪海報

 

回到兒時的家:足立元彥夫婦來訪

從未謀面的家:足立家族回來了!

回到兒時的家:足立家的女兒回來了

足立元彥信件內文摘選:

‧‧‧對於自己出生成長的家,能夠被您們如此珍惜保存下來,除了表達我的感激之意外,也打從心底感謝, 非常希望日後仍然有機會能夠再次拜訪,也祝福各位未來能夠更加的活躍和順利,謝謝你們。

亮軒老師感言:

於我而言,足立一家是很神秘而又讓我好奇的。在和平東路口的國立編譯館門前,大約在十年前了吧?展出了從日據時代開始的青田街的過去。那時,我方知足立一家。便想起了小時候在大書櫃的大抽屜裡見到的幾張黑白照片,小小的,幾個小娃娃在後院的游泳池裡戲水。數十年後青田七六開張,那一方游泳池早就夷為平地,現在是廚房跟外面木質地板的地方。

世事難料,曾經有人在青田七六開張時,想找到當年台北帝大足立教授的後代一起參加開幕典禮,然而一點頭緒都沒有。什麼都會想到,包括他們是否依然在世?我們算了一下。要是足立教授的長子今天還在的話,應當七、八十歲,在日本,不算老。

真沒想到有一天足立元彥—足立教授的長子—會光臨青田七六。曾經在那個小小游泳池裡戲水的男孩,已經八十多歲了。他是一位基督教的宣教士,帶著他的三代家人與親友信眾造訪故居,神賜予的恩典,感受深刻。

從足立教授到先父馬廷英教授到如今我們相遇,百年悠然而去。世事如風,人世無常,居然能在他與我童年成長的地方,特別是同一間臥房把臂言歡,恍然如夢。良辰易逝,美景常存,這一方照片,凌越了不同國族百歲中的烽火與滄桑,兩位白髮老人證實了難以道盡的歷史糾結,也證實了簡單人性之可貴。

—亮軒 謹誌—

足立仁教授外孫女竹內佳江信件內文摘選:

這次去拜訪青田七六的時候,能獲得您們親切的招待,以及快速完成我個人任性的願望,將複印好的祖父資料寄給我,真的十分感謝。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從研究學者的角度認識祖父的機會。

在日本80年以上的老屋還能被保留下來,是比較罕見的。對於青田七六究竟是花了多少心力,才能變成一間小餐館的這件事有一些好奇。整體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當看到那個古老的食器擺放架(菜櫥仔)還能夠持續被使用時,我真的很驚訝!很高興它能夠被如此珍惜的使用著。

如今能夠帶著孩子們一起回到對母親來說十分懷念的家,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孩子們也非常高興,一直說還想要再去呢。‧‧‧

老宅裡的玫瑰

亮軒老師導覽的時候常會提到,他的父親馬廷英教授喜歡種玫瑰花,在前院裡種了很多的玫瑰,每一朵都又大又漂亮,而且常會有小鳥跑到玫瑰花叢裡築巢,因為馬教授總是告誡孩子們不要去干擾小鳥兒,所以牠們都能很安心的住下來。

聽了老師說那麼多次,這回終於是有圖有真相,感謝亮軒老師提供了這張相片,讓我們得以見到這美麗的身影。

因為這個可愛的故事,青田七六有一款創意咖啡【甘之釀】,將咖啡結合紀念足立教授的甘蔗汁與紀念馬教授的玫瑰水,熱熱喝,很適合冬季喔~

青田七六-馬廷英教授-玫瑰

 

馬廷英教授恩師–矢部長克教授

在青田七六裡可以見到矢部長克教授的相片,他對於不到20歲就前往日本求學的馬廷英教授來說,是亦師亦父的角色。

矢部長克教授(Yabe, Hisakatsu,1878~1969)
出生於東京,190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地質學科,為仙台東北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是日本地質學與古生物學的創始者,曾分別於1953年及1969年由天皇授予勳章。

青田七六-矢部長克教授@書齋
( 亮軒老師說他的父親在研究室跟家裡都掛上了矢部老師的相片,常會對著相片想念在日本求學的日子。這張相片是矢部長克教授獲頒勳章的紀念照,目前掛在故居的書齋裡面。 )

矢部長克教授不僅只是馬廷英教授在東北帝大時期的老師,也同時非常關照這位留學生的生活起居,他對學生付出的是無關國界、超越政治的師生關愛。

1933(昭和8)年馬教授已完成博士論文,但日本政府卻以返回滿洲國科學院就職做為博士學位的交換條件,並要求他入日本籍,為其所拒絕,矢部教授也不齒政府介入學術,於是將論文送往德國柏林大學,於1934(昭和9)年獲頒博士學位,日本政府也立即授與東北帝大的博士學位,所以馬教授同時擁有德、日兩國博士學位。

在日本求學時,馬教授曾先後於日本學士院會報發表多篇論文,將珊瑚的年成長率理論加以證明,奠定了他在地質學、古生物學界的地位。

1936(昭和11)年秋,中日關係緊張,馬教授受到丁文江先生邀請祕密返回中國,行前密稟恩師,矢部教授再三叮囑,如因研究需要,校內任何標本及資料儘可帶走。講到這件事,馬教授都很激動,在台大的研究室與書房都掛有矢部長克教授的照片,至死不渝,可見兩人關係緊密情同父子。

青田七六-馬廷英教授與矢部長克教授@日本

 

和大家聊聊我們經營古蹟的初衷…

青田七六-科普導覽

             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維護經營「青田七六」已邁入第五年,一路下來陸續接到導覽志工老師,以及許多我們不認識的朋友給我們加油打氣,讓團隊們很是感動,因此想和大家聊聊我們經營古蹟的初衷,並感謝各個角落傳來的支持聲音。

 

「青田七六」之所以成為古蹟,除了房屋本身的價值之外,曾經在裡面發生過的事、住過的人,以及這些人事物展現出來的精神,相信是老屋傳承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們希望能將人帶進這棟古蹟,聽一聽這些發生過的故事。2011年夏至開館以來,館內舉辦的文化導覽活動和中小學地質科普活動超過千場以上,參加人數已突破兩萬人,平均1.2日便有一場文化活動,除了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之外,感念的還有無私付出的導覽志工們,不畏日曬雨淋來「青田七六」一起啟發孩子們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並舉辦免費導覽活動供大眾參與,尤其馬廷英教授的長子亮軒老師願意加入導覽志工的行列,更是我們在推廣古蹟導覽的一股力量,每次看見民眾、老師與孩子們對於這些活動的正向回饋,都讓我們相信做這些工作是值得的。

 

 

我們始終認為古蹟是開放給公眾的友善空間,所以不管是館內導覽或科普活動全部不收費,只要是開館時間都可以入園逛逛,只要願意配合我們脫鞋著襪的保護措施,並在不超過古蹟承載限制的情況下,歡迎自由入屋內參觀,不收門票,也不一定要消費。我們維護古蹟的理念是「實質活化、永續經營」,實質活化就是不當蚊子館,變成普羅大眾願意親近的地方;永續經營是讓老屋能自給自足,從整修到經營,我們沒有公部門補助,而是靠餐飲的商業收支來支撐,「青田七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可以說是靠大家進到屋內用餐的消費成就起來的,每位來老屋消費的客人都是古蹟的資助者。

 

 

房屋修復或經營維護,「青田七六」符合文化局法規及台灣大學相關規定,為了老房子的健康,每天早上9點開始,工作人員會進行打掃跟每日例行屋況檢查,所有檢查結果都會紀錄在「每日保養工作紀錄表」裡,老屋發生的大小事都一目了然,庭院裡的植栽也都列表管理,尤其是後院的台北市保護樹楓香,除了有植醫團隊設計專屬「養護計畫」,也依季節變換一年檢查四次。每一年我們會向文化局及台灣大學彙整年度報告,說明古蹟維護及使用狀況,當然每一位來到「青田七六」的民眾,也是我們最好的督導,有賴這許多背後的力量與努力,老屋才能健健康康地與大家見面。

 

 

回想這四年多來,我要謝謝在身邊一起工作的好夥伴們,能夠一同不改初心地努力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也再次感激所有導覽志工老師們無償付出,更感謝曾經來訪「青田七六」的你們,因為你們讓我有機會寫下這諸多謝詞,也感恩給予我們各方面指教的朋友和鄰居們,有您們的督促,我們才能持續走到今天。未來我們會繼續追求進步,發展更多元的觸角,不只是活化古蹟,也希望為這片土地注入更多活水。

 

 

【青田七六導覽志工招募中】

 

 

只要完成課程訓練並通過試講,就可以加入「青田七六」導覽志工的行列,所以想和我們一起為老房子發聲的你,歡迎 點這個連結了解詳情

 

 

 

 

回到兒時的家:足立家的女兒回來了

人與人之間相遇的緣分很奇妙,其實我的工作並非每天都在青田七六裡面,但是年初足立仁教授的大兒子帶著家族們來訪時,正好那天早上有一場新生國小的地質科普活動,所以就這麼遇上了;上個星期六下午有一場街區導覽,走完大約是4點半回到青田七六,也這麼巧地碰上足立教授的女兒帶著家族回來故居,這兩位長者都已近90歲了,來台灣一趟並不容易,而這樣兩次的巧遇讓我覺得是不是有一個神奇的力量在牽引著我們相見呢?

老奶奶跟他的哥哥一樣,進到房子裡根本坐不下來,東走走西瞧瞧,還一邊跟孩子、孫子說當年住在這裡是如何如何,在應接室裡她看著馬教授夫婦的相片說,多年前曾經見過馬教授的夫人小野女士,也指著地板對我說這些檜木都80年了啊! 只可惜我日文有限,沒辦法全部聽得懂。
看著我們遞上的青田街區空照圖,都還能很清楚地指出來那一戶住著什麼人。

青田七六-20151003足立仁女兒家族來訪-緣側

亮軒老師導覽時總稱這間子供室為女兒房,因為足立教授跟馬教授的女兒都是睡在這間房間裡面,老奶奶跟我指出當時她睡的上下舖在進房左手邊位置,天花板上都還留有當年掛蚊帳的軌道。我邀請她與她的女兒們、孫子女們一起在這裡拍了一張照,當時住在這裡的小女孩兒,帶著她的孩子們三代一起回來了啊!
(後面牆上掛的是亮軒老師姊姊的自畫像)
一回在台大校史館聽導覽時,導覽員說1945年戰後回到日本的許多學者,對於在台灣的事情是絕口不提的,所以有許多後裔來到台大校史館時會很驚訝,原來他們的祖輩、父輩在台灣有這麼多的研究或事蹟遺留下來。
足立教授的孫女和曾孫們,似乎對於教授的研究也不是很了解,我們拿了現在台大圖書館裡還留存的論文影本給他們看,說明他們祖父對於台灣蔗糖的貢獻,當然一人一杯甘蔗汁也是必要的,大家喝著甘蔗汁的的當下,老奶奶說在她記憶中,父親就是一直不停地在嚐味道,在書齋裡面,看著他們第一次喝到甘蔗汁的開心神情,我想著當年足立教授是不是也曾經坐在這裡研究跟試味道呢?足立仁教授的生平與研究元彥先生年初訪台後,應該是對妹妹說了許多台灣之行的事情,所以老奶奶竟然可以叫出我的名字,真是讓我受寵若驚!她也提到這麼多年來她一直想要回來看看,但一直未能成行,我想這中間除了時間的安排之外,或許還有一些近鄉情怯的心緒在裡面,會不會是受到哥哥的影響,讓她與家族們決定走這一趟。

雖然足立兄妹匆匆來去,不過卻給我們留下許多感動,或許要再相見並不容易,但希望足立家的子孫能一直記得這一棟房子,並再回來走走。

20010925 世界日報 – 憶馬廷英教授 / 文:謝越寧教授

2001年,在馬廷英教授離世二十年後,他的學生謝越寧教授在遠方為他寫了一篇紀念文章,透過謝教授的記憶,我看見一位眼光長遠、心胸開闊的學者,如何在那個年代致力研究,勇於突破。    — By 小編妹

… 他常很驕傲地表示,
他一人打天下,要推翻現在流行的地質學說,
另創一套地球體系新理論。…

 

青田七六-馬廷英教授

初次見到馬廷英教授是在一九五八年。那年我剛進台大,偶爾會在灰色的地質館見到一位身材魁偉、面色紅潤、聲若紅鐘、帶濃厚北方口音、著深藍色長袍的典型中國學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廷英教授。

一直到大三時,才有機會上馬教授的古生物學課。他仍是一襲長袍,在講台坐定後,工友會送上一杯熱茶,慢慢啜上兩口,才開始講課。馬教授不用筆記,也很少寫黑板。開頭二十分鐘常發表他對時政的批評。譬如說當時正值選舉,他會說:「這些候選人個個都狗屁倒灶,圈一個漂亮一點的就算了!」一年下來,正課講的全是珊瑚,現在大多全忘光了,只記得一個叫Zaphrentis的古生代單體珊瑚,印象深刻,因為發音「查夫人睇死」特別好記之故。

六十年代的地質學士是要做論文的。大三暑假,每人抽到一塊地區,做地質調查。指導教授也是抽籤決定的,我抽到馬廷英教授,調查集集─溪頭一帶的地質。一年後寫成論文他看也不看,更談不上修改,在封面上寫了一個「閱」字,就輕易通過了。在此之前,我每有論文問題去請教他,他都叫我去問台灣地質調查所的顏滄波及張麗旭兩位先生。很明顯地,這些區域地質的小問題,是引不起馬先生的興趣的。相反地,他會對我滔滔不絕,講他的大陸漂移及地殼突然整體滑動學說,並給了一大堆文章要我看。他常很驕傲地表示,他一人打天下,要推翻現在流行的地質學說,另創一套地球體系新理論。他同時建議我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念書,因為那裏有一批半地質、半物理、半化學的人正在研究以氧同位素為工具,來測定遠古地質時代的海水溫度,馬先生希望能透過這種新方法,來證明他的大陸漂移學說及地球外殼突然整體滑動新理論。現在回想起來,馬教授除了珊瑚研究外,也能掌握當時地球科學的最新發展,著實令人驚奇與讚佩。

青田七六-馬廷英教授指導謝越寧教授論文

 

一九六八年春,馬教授赴美考察,路過加州。我安排馬教授參觀加州理工學院,順便也帶他考察附近的野外地質。汽車在高速公路急駛,馬教授會突然叫停,興奮地告訴我公路旁的台地已紅土化。他接著解釋這是由於地球整體外殼由低緯度滑到高緯度,造成陸地上升之故。馬教授做學問的熱忱實不減當年!

青田七六-馬廷英教授赴美

 

一九七九年夏,我最後一次見到馬教授時,他已在台大醫院,呈半昏迷狀態,千鶴子夫人悉心服侍於病榻前。在此之前,當時的蔣經國總統、謝東閔副總統等政府首長曾前往探視,囑咐將馬教授由三等病房遷至一等病房,由主治醫師悉心照顧,並責成有關單位盡速改善大學教授待遇。無奈馬教授所患胃癌已到末期,於數月後竟溘然長逝,享年八十歲。

馬廷英教授,遼寧金縣人,生於一八九九年,早歲留學日本,於一九三三年獲得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一九三六年返國,歷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央大學教授、東北中學校長等職。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馬教授奉命來台,接收台北帝國大學,負責改制為今日之國立台灣大學,並擔任首屆地質系系主任及海洋研究所所長。到一九七二年才退休,但仍持續研究工作,直至逝世。

馬教授在日本東北帝國大學,隨古生物學大師矢部長克從事珊瑚的古生態研究。於一九三三年發現珊瑚年成長值與海水溫度有一定的關係。簡言之,位於低緯度的珊瑚,生長速率快,故年成長值大;位於高緯度的珊瑚,生長速率慢,故年成長值小。根據這個道理,由珊瑚化石的年成長值,就可推測該地點的古緯度。這是一個量化的古氣候古地理研究工具。以後數十年,馬教授即利用此方法,推測自奧陶紀(約五億年前)以來,各地質年代的陸地相對位置及兩極移動途徑,證實二十世紀初期德國科學家Wegener的大陸漂移學說。在一九六年代初期,馬教授更進一步創「地球外殼突然整體滑動說」,提出地球上部七百公里岩石破碎帶,因地球自轉逐漸上升而造成扭力,一旦超過位於二九公里深固態地函與液態地核介面的摩擦力,即發生地殼整體滑動。馬教授除以此學說解釋大陸漂移及兩極移動的地質現象外,同時也用來解釋在地層中常見的有規則性的海進海退、大陸棚及海底大峽谷的形成、地質時代冰川的消長、島弧帶的重力異常,以及生物的突然絕滅(最近一次的滑動,造成西伯利亞長毛象的突然死亡)。馬教授此一學說雖未普遍獲得地球科學家的支持,但稍後科學家提出的板塊地體構造新學說,有許多地方與馬教授之學說不謀而合。尤其重要的是馬教授大膽假設,廣泛求證及不拘傳統的科學研究精神,更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前年(一九九九年)是馬教授百歲誕辰,也是他逝世二十週年。特就個人記憶所及,拉雜寫些馬教授的生平點滴,以誌紀念與感懷。

(作者一九六二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系,一九六九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博士學位。為美國普渡大學地球及大氣科學系教授。)2015年水瓶子與謝教授走訪兒時居所–【台北】南菜園紀錄

2014年謝越寧教授返台,於青田七六談恩師馬廷英教授

2015謝越寧教授訪青田七六

馬廷英教授長子亮軒老師,贈送《青田街七巷六號》一書,並親題字於內頁

青田七六-亮軒老師贈謝越寧教授書-題字

《隱逸的城市靈魂》

這張照片是從《隱逸的城市靈魂》這本書翻拍出來的,
應該是青田七六後方的緣側,當時馬家有養貓,
所以卸下一小方拉門上的玻璃,
讓貓咪可以自由進出屋子與庭院,
老屋對貓咪來說是個很棒的遊樂場吧!

55 青田七六-貓咪-隱逸的城市靈魂

 

2015【新平溪煤礦地科學習之旅】暑假場

時間: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上午9:30 – 下午4:30
交通:遊覽車(團去團回)
費用:每人900元(含園區門票,來回遊覽車車資,保險)
午餐:參加者自理
人數上限:20人 (歡迎團體來電洽詢:8978-7499分機203)

點這裡報名

預計行程:
09:30 集合
(台電大樓捷運站1號出口)
10:30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12:30 午餐(自理) + 九份老街自由活動
15:00 出發返回台北
16:30 集合地點解散

台灣的煤礦開採歷史久遠,早在1930年在北部的金瓜石就已有台灣第一條電氣鐵道了喔!目前只有新平溪煤礦園區仍然保留了一段動態復駛的礦業鐵道,想要來感受一下什麼是「獨眼小僧」嗎?台灣煤礦的歷史中,又有著什麼樣的特色與意義呢?跟著我們一起來個探索礦坑之旅吧!

(下方文字來源: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網站)
新平溪煤礦位於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隨著國內礦產的減量枯竭曾於1997年停止開採,但是新平溪煤礦公司仍積極保留開採權,並組成煤礦博物館,將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史料、器具等規畫為一處極適合親子同樂、戶外教學的礦業、歷史、生態園區。


2015【新平溪煤礦地科學習之旅】暑假場-1

館內保留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歷史資料與開採工具;為讓參觀遊客了解礦工作業情形,館內設置模擬坑道,完全依照實際比例條件建造,從煤炭的形成、分布、開採到運送,讓您如同置身於坑道中。 週邊豐富的生態資源亦是園區一項特色,春夏交替時更可見滿山遍野的油桐花、山百合,園區還有一處水生植物區,夏日黃昏夜裡螢火蟲將其點綴的繽紛。

2015【新平溪煤礦地科學習之旅】暑假場-2

獨眼小火車是台灣第一部電氣化運煤火車,由載運煤礦的台車改裝成現在的園區觀光列車,它是鐵道迷的最愛,也是最具歷史價值的展品之一,可以搭乘體驗礦區的點滴。

2015【新平溪煤礦地科學習之旅】暑假場-3

歡迎上青田七六官網報名

點這裡報名


因應遊覽車訂金支付,請於活動前10天(8/11)完成繳費,
感謝您!!

新平溪煤礦地科學習之旅

四年來我們都是在青田七六裡面做地質科普活動
帶領孩子們看影片、看化石、看石頭、逛老房子
終於今年我們踏出去了!

學地質當然一定要出野外
這期待許久的第一回我們去了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1997年停止開採的新平溪煤礦
保留了當年開礦時使用的工具,還有許多當時的老相片
園區並有導覽員帶大家走一小段模擬礦坑 (真實礦坑因安全因素禁止進入)

青田七六+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3

青田七六+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6

實際看到礦工從上班到下班的歷程
拿牌子、領工具到回來地面沖洗

青田七六+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5

最讓人驚豔的是台灣最早的電氣化火車頭 獨眼小僧
是國內外鐵道迷眼中珍貴的寶藏
目前仍在服役中,以前運載礦工與煤礦
現在則開放給一般民眾體驗

到訪新平溪那天艷陽高炙
不過在小火車上喀拉喀拉緩緩於樹蔭中前進
有些許涼風,空氣帶著綠意的味道
大口深呼吸~ 好舒服啊!

青田七六+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8

碰巧當天有單位邀請老礦工回來拍照
我們當然要抓住難得機會拍幾張
礦工阿伯人都好好,經過詢問都願意跟我們一起合照 (*´ω`)人(´ω`*)

聽著他們描述當年在礦坑之下的工作狀況
炎熱、空氣稀薄,辛苦又危險
要拿著重到我抬不起來的工具
在艱困的環境下工作八小時
真的很難以想像

(↓↓↓ 千萬不要小看他們,真的超級無敵重!!! ↓↓↓)
青田七六+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1

青田七六+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2

這一趟的新平溪之旅一路都非常順利
早上8:50集合,一路上沒有什麼塞車
平順地抵達新平溪
在時間內出發往下個目的地–九份
假日的九份遊覽車上不去,所以得要到九號停車場轉接駁車
到達時幸運地正好要發車 ,經過搖搖晃晃的五分鐘,我們上到了九份
理所當然的是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不過約好時間回到接駁車集合點時大家看來都還是頗有收穫啊 XD
又一次好運,到了乘客滿溢出來的公車亭
接駁車他又正好來了,完全零阻礙零時間差
所以我們依計畫準時3:00發車回返台北,甚至比預定時間早回到解散地!

非常感謝當天跟我們一起出野外的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
你們積極地參與以及高效率配合
我們一起走了一趟開心順利的地質之旅
第一次仍有許多不足
感謝大家的體諒,也歡迎多給我們意見
希望我們的地質之旅愈來愈豐富

報名 6/14(日) 第二梯新平溪煤礦地科學習之旅 點這裡

番外推薦【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九份不只有芋圓和草仔粿
除了昇平戲院跟茶館
到山城之上逛逛二手書店也是一種選擇

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224 新北市瑞芳區佛堂巷31號(基山街221號旁)

從老街入口一直走到老街底沒路就左轉
沿小路一直走
路上會有可愛的路牌
書店就在一個小斜坡上面

青田七六-九份樂伯二手書店-1

青田七六-九份樂伯二手書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