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2-1:空間應用的巧思

因為衛生與維護古蹟的關係,室內要穿襪子,我們的生活步調太快,試著放慢自己的腳步,低頭抬頭四處觀察一下所處的空間,會有意外的驚喜。

青田七六空間配置圖_May

 

進門後先觀察一下走廊,是標準日式房舍的標準規格120公分。可以注意一下這幾扇門,都是洋式推開的設計,不知道甚麼原因這邊的門都是不對稱的大小,一邊大一邊小,上面菱形的毛玻璃造型,看起來有點低調,但又有些創意在裡面。

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在建造之初,就沒有設計一個非常巨大的大門,而是一個小門小小的像個警衛室,出入校門從兩側進出,而且看不到筆直高聳的椰林大道,要進門後稍微走進去然後往右邊看,才能看到兩側的學術殿堂,所謂登堂入室後才能體會,在外頭是看不出來,就是這一回事吧!外頭保持低調的不讓別人知道。

抬頭看到所有門的高度也都是180公分,在往上看到牆壁上的燈,是嵌在牆內,裡面中間挖空,電線也是埋藏在牆壁間,讓一盞燈打開,兩個空間都可以使用。日式的空間區隔眾多,會有些地方比較昏暗,只要開一盞燈,兩個空間就明亮了起來。

觀察這邊的每一個房間,更可以發現每個房間至少都有兩個出入的門,小時候特別喜歡在日式房子內玩躲貓貓,除了方便走動外,還考慮到逃生安全的問題。此外對於空間的使用,除了一盞燈共用之外,房間的櫃子也經常是兩個房間所共用。依據馬廷英教授大兒子馬國光老師的描述,台所(廚房)底下應該有個地窖,細細地觀察,還真是非常神奇的空間運用。

我們可以發現這走廊右邊,就是在地理的西側,都是會用到水的空間,廁所、廚房、浴室,顯然會比較潮濕,太陽西曬後就可以保持乾燥。

導覽1-4:日式庭院植栽與農業研究

前院在「應接室」客廳的外頭,種有觀音棕竹,足立仁教授時代就已經種植在此,根據馬國光老師描述庭院前有種燈籠花,是他們家的重要標記。前門口種有夏天散發香氣的七里香,秋天有桂花香,花壇上有茉莉花、夜來香、白玫瑰,這是足立教授的品味,到處可以聞到花的香氣。

青田七六-日式庭院植栽與農業研究

前院前面目前還留有高聳的土芒果,日式庭院常見的棕梠、浦葵,從西側(大門入來左邊)走進來,還可以看到錫蘭橄欖、楓香,一直走到南邊的後院可以看到高聳的大王椰子樹,據說當年這邊也有種植咖啡樹。

研究經濟農作物來掌握東南亞經濟命脈,是當年帝國大學重要政策,今日台大的傅園與美濃的黃蝶翠谷,就是當年的日本人研究東南亞、南洋植物的植物園,在台大內今日還有植物標本比對的溫室。

足立仁教授研究蔗糖土壤改良,利用有機堆肥的模式不用化學農藥。住在後方的璣永吉教授(如今已改建為公寓),在陽明山竹子湖研究試產台灣蓬萊米。同樣住在青田街9巷的馬場為二教授,研究蔗糖利用細菌發酵,可以作為蔗糖廠發電機、飛機的燃油所使用,也是目前所謂的生質汽油。這些教授當年在台灣的研究非常先進,就算到現在來看都是主流。

廣緣長廊門的外面,有個可以曬太陽的陽光室,這五根洗石子的柱子、地板,都是當年留下來至今,陽光室當年的設計,就是這樣的新潮,根據足立仁教授的兒子描述,當年就已經用了透明材質的屋頂,讓陽光可以灑下來。

陽光室的外頭,是一座高起的游泳池,給足立仁教授的小孩練身體之用,也因此他成為游泳的好手,比賽還拿過獎牌。後面這座磚造的平房,當時是一個防空壕,牆壁約有70公分的厚度,如今還遺留一些日本進口有寫英文字的防火磚。1960年的時候,因為馬廷英教授妹妹來住,把游泳池、防空壕拆除後增建,如今也超過50年了。

導覽1-3:台灣岩石標本牆,板塊運動的活教室

這面岩石牆有三個部分,中間是來自台灣各地的岩石標本,下面是來自全世界的石材樣本,上面是我們公司開發的文創產品台灣366花的圖騰,配合生日花語可作為贈送朋友的禮品加值。

台灣岩石標本牆,板塊運動的活教室-1

台灣岩石標本牆,板塊運動的活教室-2

台灣位與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以地球的巨大,板塊就像薄薄的一張紙,海板塊往下插造成台灣島的隆起,地底下岩漿噴發造就了火山地質,因為板塊運動擠壓而產生變質岩,因為河流的沖刷侵蝕而有了沉積地形。

大體來說,北部陽明山一帶、澎湖島火成岩分布較多;東部則是變質岩;西部則是沉積岩。但是就這些岩石標本的分布來說,台灣各地都可以找到火成岩、沉積岩與變質岩,更說明了台灣地質多樣性的一個現象,造就了複雜的地層分布。

地上一塊塊石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石材樣本,台灣的岩石並不適合做建材,原因是板塊擠壓的方向過多,節理面不一,當成石材容易碎裂。台北從清朝末年到日本時期的建設,比較來當作建材的有來自內湖的砂岩,或是觀音山的安山岩。

除了岩石土壤地底中的世界,我們抬頭看到地表上的植物,這裡有366朵來自台灣這塊土地常見的花朵圖騰,我們依照每日出生的個性,賦予這朵花的花語,增添禮品的趣味與客製化的價值。

參考網址:
台灣岩石資訊網 http://nadm.gl.ntu.edu.tw/rocknet/
台灣366花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taiwan366flowers

感謝俞先生的和室欄間

我們再整修老房子的時候,和室的門與門上的欄間已經不見,鄰居俞先生很好心的送來兩塊欄間。

青田七六-和室欄間

 

俞先生還特地來量尺寸,送過來的是非常素雅造型的木製欄間,裝上去後果然讓座敷這兩間榻榻米增添了古味,這是日人生活的起居空間,聞著榻榻米的香氣,在這間房間躺下來,都不想要出去了。

導覽1-2:臺北盆地埋藏地底2000年前的樟木香

台灣是600萬年前造山運動才隆起形成的,而18000年前最後一次的冰河時期,海平面是低於現在130公尺,到了10000年前,海水才注入台北盆地,形成了一個「台北鹹水湖」。

青田七六-臺北盆地埋藏地底2000年前的樟木香

 

一直到6000年前,海水才慢慢退去變成淡水湖,注入台北盆地的河川攜帶大量的泥、沙與礫石淤積,使得「台北湖」自週邊開始逐漸退縮、陸化,成為河道、沼澤與森林交錯密佈的「台北森林」。 近6000年來,代代繁衍的茂密森林,只有少數「有幸」被泥沙就地埋沒,成為零星散佈的『化石林』,沉睡在我們的腳下的地底。

當地下工程開挖時, 極少數樹木「恰巧」有機會重見天日,就如眼前的這一棵巨木(長約9公尺,最大直徑約2公尺)。台灣電力公司萬隆地下管路​施工時,於地下約21公尺深處(台北盆地松山層)挖得​,樹上有一個鑽井的痕跡,依據炭十四定年得知約1820年前,如今還發出淡淡地樟木香,可見在地底不見天日,也密不透風的保存得那麼好。

我們可以親手撫觸這顆樹木,見證台北盆地從鹹水湖、淡水湖、森林低地到處都是小溪流,到現在轉變成一座國際級的大城市,時間的過往,人類只佔一點點的分量,值得我們見證台北盆地--滄海(湖)、森林、桑田、高樓等快速的環境變遷史。

樹底下由左至右墊著片岩、粗砂岩、板岩,都是來自台灣的岩石標本,中央山脈往西與往東兩個方向的河流,因為地層與河水下切的角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沉積方式。我們把樹木墊高,只要保持相當的乾燥,這顆樟木就可以保持比較好的狀態,而不會有蟲寄居在此而腐爛,而昆蟲其實也不喜歡樟木的味道,因此樟腦油經常做為家庭防蟲的日常用品。這顆巨木也見證了台北盆地在300年前曾經是樟腦製造生產地。

在房子的前面的平台,我們修復的時候用頁岩,也是原住民朋友在山上河邊可以就地取材的建築材料。在庭院入口處,有兩顆玄武岩,可以觀察它的氣泡大小,而知道當時形成的方式與方向角度等等。這幾顆玄武岩,都是來自三峽,而不是我們熟知澎湖的玄武岩。

大家或許奇怪為什麼這個地方要放這些自然科學研究的的岩石、植物的標本,因為這棟房子在二次戰後居住的是馬廷英教授,他是國際上非常知名的地質學者,專精在海洋古生物的研究,他經常在這裡啃南瓜子,地上滿滿地都是白色的瓜子殼,教授的朋友戲稱我們現在走的這個庭園路,叫『馬』路。

導覽1-1:1930年代的洋和混合日本房舍

日本從大正年間到昭和年間建築型態的改變,我想應該從巨大的歐式公共建築,反思自己傳統日式房舍的地位。大正年(1912年開始)在台灣的建設,主要是歐洲大型的公共建築規格形式,輔以當地的特色,例如英國殖民時代在東南亞熱帶地區會有涼廊的設計,不但可以抵擋熱帶雨季,也可以抵擋炎熱的氣候。

1930年代的洋和混合日本房舍-1

 

明治維新後,日本喊出了脫亞入歐的口號,他們想把整個亞洲的建築趕上歐洲,所以在台北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驗機會,現在的總統府、臺大醫院舊館、台灣博物館、監察院、中山堂等等公共建築,無不展現這樣的企圖。但,到了昭和年代所蓋的日式房舍,除了有洋和混和的模式外,這棟房舍中家庭的空間比往傳統日式房舍還要大的許多。

1930年代的洋和混合日本房舍-2

 

這棟日式建築,從右邊看到左邊,加入了車寄的縮小版雨庇,客廳(應接室)外面是洋樓慣用的凸窗,這跟貴德街的陳天來故居的洋樓一模一樣,但這裡的凸窗是菱形的玻璃,看起來更為典雅。然後再往左看書房(書齋)外面的百葉窗,一般我們在金門、廈門看到的洋樓很多都是這樣的形態,在傳統日式房舍倒不多見,主要還是台灣的天氣比日本還是炎熱了許多,百葉窗除了遮陽,還可以防雨。

最左邊的門,是左右打開的門,一看就知道裡面是日本的和室(起居室),看老照片,其實外面也有百葉窗型態的門,可以像洋式的門一樣拉開。在北面,是房子的門面,可以看到整個跟閩南建築要對稱的型態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是日式房舍規格,可是卻看到了低調的加入了洋式建築元素。好像一個日本人,穿著和身的洋服的感覺。

設計這棟房子的是出身日本北海道的足立仁教授,1931年蓋好這棟房子,至今已經80多年。

a_szBlogName=”青田七六”; a_szDivName=’20110815′; a_szLabel1=’導覽講義’; a_szRSS1Domain=’www.geo76.tw’;

8月份免費導覽預約

8/29(一)10:00-10:30 導覽將如期舉行
有報名的朋友請斟酌天候參加與否
颱風天請大家注意安全喔!

青田七六導覽完全免費喔! ^^

歡迎預約

**進入木造老房子請記得穿雙襪子喔!謝謝您!”

1.機關學校團體導覽(10~20人)

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1:00

請兩週前預約,預約電話(02)2391-6053

請於星期一至五9:00-18:00辦公室上班時間來電

2.個人報名組團導覽

請線上填寫簡單報名表

近期個人報名組團導覽場次:

8/1 (一) 10:00~10:30(額滿)

8/3 (三) 14:00~14:30(額滿)

8/4 (四) 10:00~10:30/亮軒老師導覽(額滿)

8/5 (五) 14:00~14:30(額滿)

8/10 (三) 14:00~14:30(額滿)

8/12 (五) 14:00~14:30(額滿)

8/17 (三) 14:00~14:30(額滿)

8/18 (四) 10:00~10:30/亮軒老師導覽 (額滿)

8/19 (五) 14:00~14:30 (額滿)

8/21 (日) 10:00~10:30 (額滿)

8/24 (三) 14:00~14:30 (額滿)

8/26 (五) 14:00~14:30 (額滿)

8/29 (一) 10:00~10:30 (額滿)

8/31 (三) 14:00~14:30 (額滿)

8/1

8/3

8/4

8/5

8/10

8/12

8/17

8/18

8/19

8/21

8/24

8/26

8/29

8/31

青田七六導覽時間與報名表

青田七六導覽完全免費喔! ^^
歡迎預約

**進入木造老房子請記得穿雙襪子喔!謝謝您!”

青田七六-緣廊

1.機關學校團體導覽(10~20人)
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1:00
請兩週前預約,預約電話(02)2391-6053
請於星期一至五9:00-18:00辦公室上班時間來電

2.個人報名組團導覽
請線上填寫簡單報名表
週一上午場,無開團人數限制,上限20人
週三下午場,無開團人數限制,上限6人
週五下午場,無開團人數限制,上限10人

近期個人報名組團導覽場次:

7/27 (三) 14:00~14:30 (額滿)

足立仁宅(林小昇的部落格)

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足立仁教授的住宅位在台北市昭和町462番地,是一棟和式的1層樓木造建築,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台北市青田街七巷六號。(文/林小昇)


美軍於1945年6月17日拍攝的航空照片,林小昇將足立仁的住宅用紅色標出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足立仁是北海道人,1897年11月13日生於札幌市,24歲自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化學科畢業後,留任母校擔任助手,隔年3月獲任為北海道帝國大學助教授,專攻土壤微生物學。足立仁應台灣總督府之邀,於1926年5月3日轉任台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教授,並獲得總督府派赴國外考察機會,於來台就任2天後,即啟程前往德、英、美3國,進行長達2年的研究考察行程。足立仁返台後,於1928年7月1日擔任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助教授兼該校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隔年3月1日晉升台北帝國大學教授,主持農學部農藝化學科應用菌學講座,並兼任南方資源研究所教授。

足立仁剛到台北帝國大學任教時,起先住在台北市東門町113番地,1930年台北市昭和町462番地的新宅落成後,便與妻子和一對兒女入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足立仁回到日本,1953年4月於浪速大學農業短期大學部擔任學部長,2年後浪速大學改制為大阪府立大學,該校農業短期大學部於1964年3月31日廢止,足立仁再轉至玉川大學農學部農藝化學科任教。

原文網址:http://linchunsheng.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4.html(感謝網友林小昇同意轉載)

地質名人訪談

在青田七六做地質名人訪談
老教授們的青春在老房子中發酵
甘醇醉人~

青田七六-訪談客廳

 

老師說
一想到馬廷英教授偉大的研究是在這房子內完成的
漫步在這空間裡就特別興奮

在馬教授的故居裡
老師們似乎又回到那個年輕求學的年代~